烏魚引路
東港,一個典型的漁村鄉鎮,自明清時期就常有大陸漁民南下至此捕魚,尤其是烏魚盛產期,在荷蘭的台灣商務報告中,即載福建漁民南下捕撈烏魚之情形,每年達一、二百艘漁船, 前來安平港熱蘭遮城官署登記納稅,才再駛往打狗、蟯港、下淡水、東港等海域圍捕烏魚。
又連橫先生在其所著「台灣通史」中,亦載:「烏魚即本草之鯔,有江鯔、河鯔二種。……,. 故老多言烏魚產於黃河,避寒而來,則河鯔矣。每年冬至前十日,則至安平,味美卵肥,謂之「正頭魚」,……,各港俱有,唯安平、東港最多。……」
由上可見,早期大陸福建漁民常追捕烏魚,而發現東港有個良好漁場,如能遷居於此, 對於捕撈烏魚便能就近,平常也可捕釣其他魚類,也因此更加深漁民對東港的印象,亦造就 日後大陸先民,遷住於東港之誘因。
東港發展史 The TUNG GANG Development History
明清時期
「今之東港,昔為平埔族鳳山八社之一-「茄藤社」,居住、畜牧、養殖之活動範圍;荷蘭佔台時期,漢人居於此地不多,頂多是南下捕撈烏魚而暫住,等漁季一過即回大陸內地;直至明鄭時期,鄭經令軍領民到各地屯墾,而李明烈將軍率民拓崁頂、南州、東港一帶,自始漢人漸居於此。
清廷光復台灣,曾限制大陸居民至台,但仍有偷渡之民,下淡溪之南地區,時水土多瘴氣人皆不適,百姓官吏病卒甚多,軍吏不敢南下任職,防汛因而鬆散,東港等地區成為偷渡、 走私最佳地點。乾隆五十三年,福康安特呈摺奏請朝廷,加強港口設防稽查,以防走私偷渡。
時大陸福建、廣東之先民陸續前來定居拓墾,如泉州、南安、晉江、同安、漳浦、汀州….等等地區,後再加上「舊東港」居民因受洪水浸襲,隨信仰中心東隆宮遷建,而移居於此,因此東港人口逐日與增,對外貿易需求也因而日益繁盛,但卻也造成平埔族茄藤社民往山區內地移居。
東港隨著居民遽增,又拜港口寬闊優良之賜,頓成南台灣貿易轉運站,經濟亦隨之繁榮,卻引盜匪侵襲掠奪,如乾隆五十一年,林爽文餘黨莊大田賊軍占東港,嘉慶十年蔡牽率賊南襲東港;又道光十二年南路賊許成、林海率眾,擾掠東港;咸豐三年林恭賊眾據東港,本鎮百姓、商行皆被大肆掠劫,凡一切經濟家園皆須重建,直至同治年間「東港街」才發展成市, 居民生活隨之安定。
清朝
¨ 昔日停靠在東港碼頭之大陸南澳船(戎克船)。(勝山吉,《台灣紹介最新寫真集》)
¨ 東港養殖產業在乾隆時期,已相當發達了,日本官方於民國十年(西元1921年)成立東港殖產株式會社。後因應環境的改變,陸地和灣內養殖已逐漸減少中。(東港郡役所,《東港郡要覽》)
¨ 南平里將清乾隆二十六年之石碑加以奉祀,稱「文武碑」。
¨ 清代時期和日治初,百姓若要到東港,皆須乘渡船,而東港街往下頭角、崙仔頂只有一座木橋,跨越後寮溪,名東港橋,光緒十九年吳鄰修,而今木橋已成紅色鋼骨拱型豐漁橋。
¨ 光緒二十一年十月,日軍登陸枋寮後,經由南平里涉水過大鵬灣進入東港。(鄭天凯,《攻台圖錄-台灣史上最大的一場戰爭》)
¨ 日治之郵便局於清光緒二十三年(西元1897年)創立,其位今中山路頂中街口,今轉換成店家。(小山權太郎,《五郡大觀)(相片鄭義隆拍攝)
¨ 延平老街在清、日時期行號林立,許多大郊行分佈頂頭角一帶和頂中街、下中街部份,例如和順號在當時行郊中亦是響叮噹。(小山權太郎,《五郡大觀》)(相片鄭義隆拍攝)
日治時期
清光緒二十一年,日本據管台灣,見東港的天然地理環境良好,又與大陸內地貿易頻繁,特將東港行政等級提升,明治三十年(西元1897年)並將東港列入「特別輸出入港」之一, 近二十年的繁華,東港商賈雲集、盛極一時;但在西元1917年,特別輸出入港被撤廢,又高雄建港工程完成,鐵路至屏東、潮州路段完工通車,貨運方面東港已不再佔一席之地,加上港口年年淤塞,因而失去商港功能。
時境內各商行逐漸轉移地點,初日本官方有意於此設大型醫院,奈地方士紳反對而作罷, 但卻失去發展地方之一次機會,民眾的經濟因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,多少受到衝擊,幸西元1904年,日本政府已著手開發東港漁業,並積極發展漁業相關機關,如東港漁業組合、東港水產補習學校,並引進漁釣技術,東港也因此從商港轉換成漁港,為本地帶一線生機。好景不常,東港因日軍設置海軍水上機場,在二次世界大戰受美軍轟炸,鎮內繁華地區,頓成廢墟。
圖說/日治時期
¨ 日治時期之東港街道(今延平路和中山路一帶),照片中房屋大都為二層樓房,由此可想像當年東港之繁榮。(高雄州役所,高雄州要覽》)
¨ 日治時期,來往東港之人貨大都乘坐竹筏,圖內可見數位日本警察乘竹筏正離開東港。(應大偉,《一百年前的台灣寫真》)
¨ 此為日治時期東港郡役所,是東港地區最高行政機關。光復後,郡役所目前改為東濱派出所和戶政事務所辦公所在地,其旁日治警報鐵塔依舊存在。(東港郡役所,《東港郡要覽》)
¨ 位於中正路旁的日治東港街役場,如今已變成雜貨商行和餅舖。
¨ 日治時期的台南地方法院東港出張所,位於今博愛街,昔日受理地方各式犯罪案件的東港出張所,今只剩空地獨房。
¨ 東港公學校為日本政府於西元1898年,起先借東隆宮授課,後遷於今中興市場,再於民國五年遷入現今地址。(小山權太郎,《五郡大觀》)(相片鄭義隆拍攝)
¨ 東港尋常高等小學校,是日本官方設于其子弟就讀之學校。(小山權太郎,《五郡大觀》)
¨ 台灣商工銀行東港支店的位置,即今中山路國家照相館旁,是當時唯一銀行。(小山權太郎,《五郡大觀》)(相片鄭義隆拍攝)
¨ 民國三年,日方成立東港信用組合,光復後改名為東港信用合作社,而今東港信用合作社已遷至中正路被併入台灣銀行,成為東港分行,舊的組合現已被羅燦醫師購買作為診所與住家。
¨ 鎮海公園在民國十八年,被郡役所設定為海水浴場,如今相同的地方卻常有意外發生,因而被禁止下水游泳,但假日時亦有許多遊客到此欣賞夕陽海景。(東港郡役所,東港郡要覽》)(相片鄭義隆拍攝)
¨ 民國十九年東港製冰廠正式運轉,由日人預誼先生所開設,每日可生產十噸冰塊,如今物移星換,廠房依仍存在,卻人事已非。(相片鄭義隆攝)
¨ 民國二十年,東港街道已定型,時民房大都是平房,進德大橋正進行搭建;現今民房高起,而進德大橋現也重建,日後將呈現西班牙風格的新橋樑。(相片鄭義隆拍攝)
¨ 東港對外交通直到民國二十四年,東港大橋完工通車得以完全改善,亦為東港帶來生機,直至今日,東港大橋亦是高雄以北地區至屏東南部遊玩必經的重要橋樑。(東港郡役所,東港郡要覽》)(相片鄭義隆拍攝)
¨ 海濱國小所在地,在日治時期是日本神社,於民國二十四年建造完成,台灣光復後,民國五十一年設立定名海濱國民學校(東港郡役所,《東港郡要覽》)
¨ 大鵬灣在日本官方規劃中,原本要作為水上遊樂區--水境公園,後於民國二十七年改設海軍水上機場,如今政府已將大鵬灣規劃成為國家風景區,現正就緒中。(東港郡役所,《東港郡要覽》)
¨ 日軍在東港大鵬灣設置軍事基地,惟恐美軍將船艦駛進大鵬灣內,於是在出海口處兩側安插 鋼板,防止美軍船艦進入,今鋼板漸漸露出水面,且已腐蝕。
¨ 民國二十九年日方設立東港街米穀配給組合,調節米糧的供需,昔日放置米糧倉庫,有一部份已改建農會超市。
¨ 日本官方於民國二十九年將鐵路延伸到東港,加上公路運輸,使東港對外的聯繫更為快速,時車站位於今中正路,之後因運量增加才遷至今中山路,而舊站現今已是商家店面。(小山權太郎,《五郡大觀》)(相片鄭義隆拍攝)
光復後至今
台灣光復後,東港在政府建設下和居民勤勞打拼,共同合作,慢慢的恢復元氣,東港漁 業近一甲子的蓬勃發展,使東港成為本省重點港口之一,尤其鮪魚更為地方帶來財富,雖然
近年海洋資源有些廣泛,卻也能造就鎮內商機,因此本地有句話形容上述情形最恰當不過的 「海路那好,山頂著對咧好」。
圖說/民國後至現今
¨ 位於崙仔頂塭的三姓祠,相傳大聖公從嘉義布袋前來教導漁民養殖,後病逝,漁民感念其恩澤建祠奉祀。(鄭義隆拍攝)
¨ 現今延平路和中山路已樓三、四層,延平路尚保留幾棟巴洛克日治時期之建築,供憑回憶; 中山路而今商店林立是東港最有價值之路段。(相片鄭義隆拍攝)
¨ 當年的東港碼頭處,現今已整治成休閒河堤,可供民眾散步和垂釣。(鄭義隆拍攝)
¨ 當年涉水處,如今兩側已築河堤,並造嘉南橋便利二地民眾來往。(鄭義隆拍攝)
¨ 看電影應為東港鎮民當年最大的享受,東港戲院和大舞台戲院,至今受電視媒體的衝擊, 東港戲院只剩農曆春節才有放映,而大舞台已成高樓住宅。
¨ 東港因漁業的興盛,也因而造就陸上新興行業的發展,速食店、小型百貨公司陸續開張,也 使東港由漁村轉變成小型城市。(相片鄭義隆拍攝)
戎克船
昔日穿梭在台灣和大陸內地間的貨運船舶,各地稱謂有所不同,北部稱艚頭船,中部稱 斗頭船,南部稱曾仔船,打狗、東港地區稱南澳船,東港又特稱為倚厝船;其外形前窄稍低, 後寬稍亮,要平些方能穩重,可分單桅、雙桅、參施,而三桅之體為最大,專供海洋貨船,運量可達三、四千石。